首页 > 其他类型 > 中世纪千年史话 >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4部分阅读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4部分阅读(1/2)

目录
好书推荐: 神器铸造师 HP之大侦探里德尔 〖短篇〗皇宫太子成长记 火影之血雪 〖短篇〗和老婆的情人一起4P 〖短篇〗移魂 大夫好心动 重生循环 被遗忘的时光〖网王+花样〗 重生之琉璃面具

毫无阵形。在重骑兵的轮番冲锋下,欧多的军队迅速崩溃,他自己也挂了彩,落荒而逃,阿军则在波尔多烧杀j滛一顿。不久,在加龙河(位于法国西南部),双方再次遭遇,欧多又惨败而回,两仗下来,欧多几乎全军殆尽。为什么在图卢兹能打赢,如今却败得这么惨呢?原来,图卢兹之战中,欧多采用突袭战术,使敌人措不及防,而且阿军全是步兵,统帅又过于自信,因此他胜了。可是,这两次欧多面对的是重骑兵,而且双方还是正面交锋,当然会败。

十二 恐怖!欧洲的生死边缘 …

欧多实在是没办法了,带着残兵败将,厚着脸皮投靠到查理处。查理得意至极,呵呵呵笑个不停,心腹大患终于被搞定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查理虽然生性残忍,却并非莽夫。在西班牙地区,人与法兰克人已经多多少少冲突了二十年。虽然人对法兰克并不了解,可是查理却时刻访备着阿军的进攻,因此他培养出了一支能征惯战、训练有素的军队。

战告捷的阿军统帅阿卜杜勒日益骄横,心想“看来西欧人也不过如此,异教徒们都是一帮蠢蛋,这个软柿子我是捏定了”。他在没有派探马侦查敌人虚实的情况下,决定乘胜追击,杀向卢瓦尔河。阿卜杜勒的下一个目标是普瓦提埃城,由于队伍过于庞大,士兵和马匹都张着嘴要吃饭,主力不得不等着秋天收割庄稼,以补充足够的粮食,所以行动缓慢,这就给了查理动员军队的时间。

当阿军抵达普瓦提埃城下时,欢迎他们的仍是坚固的城墙和高耸入云的箭塔,以及顽强的守军。围攻数日,普瓦提埃城仍屹立不落,守军用弓箭和滚木擂石给阿军士兵一个明确的回答“要想进城,没门儿”。阿卜杜勒犯了难,心想“这帮缩头乌龟,躲在城里不出来,狡猾狡猾地”,于是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围困普瓦提埃,然后亲率大军一路向北,将目标锁定为卢瓦尔河畔的更为富庶的图尔城,那里的圣马丁修道院是当时西欧最负盛名的基督教堂。阿卜杜勒将军队分成几支,一边前进,一边烧杀抢掠。自己亲率主力前进。查理闻听图尔城危在旦夕,立刻组织了军队南下,保护宗教胜地……

十三 图尔战役!日尔曼武士的…

为了作到出其不意,查理率不足三万人马不敢走大路,专挑小路。虽然走了一些弯路,可是法兰克军毕竟比蜗牛一样的阿军跑得快。他们抢先一步抵达图尔城外,查理在胸前划着十字,心中默默念道“上帝保佑!”。

查理将决战的战场选在普瓦提埃和图尔之间,普瓦提埃以北20公里处,那里有茂密的森林和倾斜度很大的斜坡,查理对如何应付重骑兵已经胸有成竹了。

10月初,阿军终于接近图尔城了,可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支严阵以待的法兰克军队,他们盔甲外套着狼皮和熊皮,手持剑、斧子、标枪和匕,各个精神抖擞,一看就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法兰克军布阵于密林之中、斜坡之上,旗帜随风呼啦啦乱摆。再看看阿军,他们没有料到10月的北部欧洲会如此之冷,寒风吹在脸上、身上像小刀剌的一样,还穿着夏衣的士兵被冻得瑟瑟抖。

阿卜杜勒远远看见了敌军,高大的林木使得他摸不清法兰克军到底有多少人,五万?还是十万?或更多?他不敢轻易进攻,一招手把传令兵叫来“别让其他部队抢劫了,赶快过来回合,打跑查理,拿下图尔城,里面有的是财宝和美女”,传令兵得令后骑着快马飞奔而去。阿卜杜勒让全军待命,静观其变,等待敌人先起进攻,毕竟骑兵在密林中会影响挥,而且冲上斜坡会减缓冲击速度。

查理的军队是清一色的步兵,在坡下的开阔地带肯定会吃亏,他下令部队排成密集的方阵,静静的等着,等着敌人冲上斜坡,在密林中消灭那些骑马的入侵。同时,他也派了传令兵让其他部队加紧前进,迅速过来回合。

真是“敌不动,我亦不动”,双方对峙着,对峙着。就这样,六天过去了。双方仅有过几次不痛不痒的小冲突,而且那些法兰克民兵打了就跑。寒风嗖嗖的吹着,阿军士兵不停地往双手哈着气,不停地打着寒战,只穿了一身单衣,怎能不冷?

到了第七天,也就是732年10月10日,阿卜杜勒再也忍不住了,他的士兵在寒风中挣扎了一个星期了,再不痛痛快快打一仗,士气就会丧失殆尽,况且冬天眼看就要来了。这时,其他各路阿军也已经陆续赶到,是该起总攻了。阿卜杜勒对图尔城势在必得,心道“法兰克人再牛,也抵挡不住我的八万骑兵,哼哼”,于是他把弯刀一举,麾下的重骑兵、轻骑兵汹涌而出,奔着法兰克军冲了过去。

此时,法兰克军的其他各路人马也已抵达会战地点。查理手下仅有不到三万人马,那些久经沙场的重装步兵是他打赢这场仗的唯一希望,而那些民兵基本没什么用,除了给军队打杂外,只能用于马蚤扰敌人。军队中唯一一个骑马的就是查理,他站在方阵的后面,亲兵卫队保护于四周。

骑兵纵马冲上斜坡,杀入森林。查理的战术奏效了,骑兵的冲击力经过斜坡时已经被抵消很多,他们手中租大的长矛、厚重的大盾和身上的重甲成了负担,没有了冲击力,拿着长矛怎么比划呢?这些曾给他们带来无数胜利的武器装备,如今却成了他们的催命符。

密集的方阵挡住了敌人,身披锁子甲、头戴硬盔的法兰克重装步兵开始反击,用手中的战斧和长剑结结实实地插进入侵的胸膛。法兰克军呐喊着,挥动着手中的各种武器,密林里尽是人仰马翻的声音。

尽管方阵很好的起到了防御的作用,但是敌人毕竟太多了。有几次骑兵冲破法兰克军的阵线,杀到查理跟前,但是都被查理的亲兵卫队化解了,冲入阵中的骑兵最终也不过落了个尸滚尘沙的结果。当然,法兰克重装步兵也有不少伤亡,但是他们仍未退却,坚守阵地。他们士气高昂,一个紧挨着一个,既像一个震撼不动的堡垒,又像一座百凿不破的冰山,将查理紧紧裹在中间,保护起来。

这样的拉锯战一直进行着,阿卜杜勒全神贯注的注视着战场的变化。突然,远处飞来一骑,连滚带爬的从马上掉下来一名士兵,跪在他的坐骑前。阿卜杜勒被吓了一跳,只见那名士兵灰头土脸,样子好惨啊。他连忙问道“出啥事儿了”,那士兵哭咧咧地道“法兰克人偷袭营地”。阿卜杜勒差点从马背上栽下来,心道“倘若营地丢失,我辛辛苦苦搞来的战利品不是全没了吗?没了粮草怎么办?难道让八万多人喝西北风啊!?”。

原来,就在双方打得难分难解之时,查理派出的马蚤扰部队已经抵达人的营地。那些守营的阿军士兵还想没事儿一样,数日征战,终于可以找个机会偷个懒了,烤烤火,取取暖,生活多美好啊。就在他们得意的时候,突袭队已经杀进了营地,但见手起刀落,人是人头滚滚,死尸满地,其余的四散而逃。法兰克人放火焚烧帐篷,释放奴隶,夺走财宝,搞得敌军大营鸡飞狗跳。

阿卜杜勒赶紧命令一些部队停止进攻,让他们回营地增援。可是,这道命令却让阿军输掉了这场战役。正在进攻的骑兵见一些战友纵马往回飞奔,以为他们正在逃跑呢。别人都逃命了,自己也别犯傻了,留着脑袋还得吃饭呢,也跟着呼啦啦往下撤。真是牵一而动全身,阿军全线崩溃。

查理趁机挥动手中长剑,法兰克士兵一拥而上,随后掩杀,从背后把那些跑得慢的人由马上拉下来,一斧头砍断了肋巴骨。还有的士兵干脆把战斧和标枪投掷出去,再看人像下饺子一样滚落马鞍桥,死于非命。

阿卜杜勒傻了,骑在马上大喊道“谁让你们撤退的,给我回来,我很生气”。可是,他的声音早就被奔腾的马蹄声淹没了,谁还听他的呀。法兰克士兵很快杀到原来阿军的阵地上来,把还在那里傻喊的阿卜杜勒包围了起来,“再让你生气”,一个士兵跳起来一刀插进了他的前胸。阿卜杜勒两眼一翻,仰面倒在地上,口吐鲜血,当场毙命。

查理未敢穷追,立刻收拢军队,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布成方阵,防止敌军反扑。一直在原地等到天黑,他认为次日黎明一定还会有一场恶战。

次日,阿军没再进攻,查理怕有埋伏,认为敌人想诱他在开阔地带决战。于是派探马前去侦查,可是阿军营地杳无人踪,除了帐篷啥都没了,他们已于夜里向比利牛斯山以南撤退,返回伊比利亚半岛了。

图尔战役(也称为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兰克军斩一万,自己只损失一千五百人,真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查理也因此获得了“铁锤”的绰号,人称“铁锤查理”。(此战记于rbs, frnks, nd the bttle of tours, 732)

阿卜杜勒算是一个不错的指挥官,但是在这场战役中,他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俗话说“兵贵神速”,由于轻敌和贪图小利,他没有马上挥军北上,这给了铁锤查理足够的时间动员军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于没派探马,对手的动向他一无所知,这些失误都是灾难性的。

入侵逃跑了,法兰克人胜利了,基督教胜利了。这次大捷阻止了人对西欧内陆的进攻,救西欧文明于水火。想像一下,如果铁锤查理失败了,西欧再也没有可以抵抗穆斯林的力量了。整个世界只有中国唐朝和拜占廷帝国有势力面对强大的人,西欧的化更是不堪设想。感谢铁锤查理,感谢法兰克王国。

十四 篡位!加洛林王朝的建立

且说铁锤查理击败人后,名声鹊起。735年,在欧多死后,他想趁机吞并欧多的公国。于是,他来到阿基坦地区,企图让当地贵族宣誓效忠于他。可是,当地贵族根本不买他的账,一致推举欧多之子胡诺尔德统领公国。铁锤查理大怒,正当他准备收拾那些不听话的贵族时,人于翌年攻入盟友的领地普罗旺斯。铁锤查理无奈,承认了胡诺尔德的公爵地位。起初,胡诺尔德拒绝承认铁锤查理的权威。但是,在人的压力下,他只得低头。胡诺尔德和铁锤查理联合起来,应付人的不断进攻。

铁锤查理认为必须将敌人阻止在伊比利亚半岛,不让他们在高卢占据任何立足点。于是,他频频主动出击,并在阿尔勒(法国南部城市)击败敌军。铁锤查理乘胜追击,捣毁了比利牛斯山南部塞普提曼尼亚的绝大多数据点。不久,铁锤查理与伦巴第人结成同盟,阿军迫于两方的势力,退至高卢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纳尔榜城固守。 阿军占领纳尔榜后,将其改建成了一座军事要塞,以作为入侵西欧腹地的重要据点。人虽然又多次入侵,但是他们始终无法逾越法兰克王国这道铜墙铁壁。在王国的东部,他战胜了弗里斯兰人、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和阿拉曼人,进一步巩固了其统治。

737年,铁锤查理率军围攻纳尔榜,并大破援军主力,缴获很多战利品,抓了很多战俘,续写了图尔战役的辉煌,但是他并没有攻陷纳尔榜城。虽然如此,铁锤查理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了将人逼退至纳尔榜以南。就在这一年,法兰克国王驾崩,铁锤查理实际上成为王国的唯一统治。但是,他没有篡位,像曹操一样,要将开国之功让于儿子。

741年10月23日,名噪一时的欧洲英雄铁锤查理谢世,享年六十五岁。弥留之际将王国分给两个儿子卡洛曼和丕平三世,卡洛曼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

在哥俩的通力合作下,于743年拥立了墨洛温王朝的末代“懒王”希尔德里克三世,王朝的大贵族也被清除殆尽。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没人可斗了,哥俩开始互相斗起来。746年,一场为了独占整个国家的决战以丕平三世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卡洛曼失魂落魄,归隐修道院。

丕平三世其貌不扬,个头不高,被称作“矮子丕平”。尽管不是帅哥,矮子丕平却足智多谋,政治高手。自担任宫相后,继续扬家族的光荣传统,将“懒王”玩弄于股掌之间,独揽国家大政。虽然实权在握,可是这些已经不能满足他的,下一步就是如何平稳的接管国王之位,堂堂正正的统治法兰克。自克洛维皈依天主教后,天主教成为法兰克的国教,因此国王的任免需要得到罗马教皇的肯才行,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矮子丕平派使询问教皇埃蒂安纳“国王不问政事,我虽百般劝谏,却丝毫不起作用,如何是好”,教皇会意,答道“为法兰克操劳便是它的主人”。矮子丕平暗自高兴,这句话正中其下怀。这么容易就把教皇搞定了?原来,困于北方的伦巴第人不断入侵,教皇如风中残叶,随时都有凋零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皇必须得到一个有力的后盾,拜占廷在半岛上势力薄弱,根本靠不住,矮子丕平的出现真如天上跳下个大馅饼,教皇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拒绝呢?二人一拍即和,狼狈为j,墨洛温王朝算倒了霉。

矮子丕平在苏瓦松召开大会,将教皇的“决定”公之于众,得到贵族们的一致同意,能不同意吗,那些反对他的人早被扫进垃圾堆了。贵族们欢呼着把他放在盾上,高高举起。末代“懒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被迫剃掉头,关进修道院,搞宗教研究去了。

751年,按旧约中的仪式,美因茨红衣大主教卜尼法斯为矮子丕平涂油加冕。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那顶帽子,墨洛温王朝结束,卡洛林王朝登上了法兰克王国的政治舞台。按规定,只需得到本国红衣大主教的加冕,国王就算有名份了,如果能让罗马教皇亲自加冕,那么他这个篡位的合法性就更能得到认可,别人谁也别想说三道四。就在矮子丕平想好事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

翌年,伦巴第人攻陷拉文纳,意大利告急。经过垂死挣扎,罗马教皇实在撑不住了。754年,新任教皇斯蒂芬二世慌了,冒着风雪,舍命翻越阿尔卑斯山,向矮子丕平求救。他亲自把红衣大主教作的那套法事又重新坐了一遍,矮子丕平高兴了“终于让教皇亲自给戴帽子了,看谁还敢不听寡人的话”。可是,这一举动意味着君权需要得到神权的承认才能有效,为后来神权、君权之间的斗争埋下了祸根。作为条件,矮子丕平与罗马教皇结成同盟,对伦巴第人展开反击。

同年,法兰克军攻进意大利,迫使伦巴第国王将拉文纳及新占领的土地还给教皇。两年后,伦巴第军再度惨败,国王被俘。作为戴帽子的回报,拉文纳至罗马的“五城区”大片领土被划归教皇管辖,教皇国诞生了。这个事件史称“丕平献土”,它被基督教世界颂扬了千年之久,这个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政教合一的教皇国从此存在了1100年有余。

矮子丕平文治武功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上游,他在位期间,法兰克军的足迹踏遍了今天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748、753年两次搞定萨克森人的叛乱,749年巴伐利亚人的起义也被他,赶跑了纳尔榜和塞普提曼尼亚的人。经过九年征伐,阿基坦地区也被基本控制住了。768年9月24日,矮子丕平因水肿病谢世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矮子丕平对历史的影响可谓深远,他是教皇国的缔造。自此,罗马教皇在中世纪时期的地位迅猛提升,成为影响欧洲极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卡诺莎雪地求饶”事件、“阿维尼翁之囚”事件都和教皇国有关,后来意大利统一的步伐也因它的阻止而进展缓慢,这些后文再表。

矮子丕平作为加洛林王朝的开国之王,更是被认作具有重要影响的帝王之一,他留下了一个实力雄厚的王国,为儿子查理称霸西欧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采邑制

采邑制是欧洲封建时代,特别是中世纪早期在西欧实行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其实,采邑制的雏形在克洛维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它最初由铁锤查理正式颁令实施,这种制度改变了墨洛温王朝土地无条件分赠的制度,将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封给有功之人。作为条件,那些接受采邑的人必须服骑兵役,采邑可以终身享用,但不能世袭。也就是说,采邑只有那些有功劳的人才有资格支配,他死后便重新收为国有。矮子丕平时期,大部分土地被当作采邑封给臣子,其子查理曼大帝也通过这种方式把占领的土地作为奖赏封给有功将领。

英国建立后,从威廉一世(1066年――1087年在位)开始实行采邑制,规定每个采邑供养一名骑士,该骑士为国王服兵役,随时听调。后来,国王以下的大领主也纷纷效仿,将自己的领土作为采邑封给部下,这些部下属又把自己的那份作为采邑封给自己的部下,这样一种土地分封方式,将领主与部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领主有保护部下土地的责任,部下也有为领主服兵役的义务。采邑制的实行极大的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封建等级制度由此逐渐产生出来,爵位也应运而生

国王 - 公爵 - 侯爵 - 伯爵 - 子爵 - 男爵 - 骑士

领主在自己的采邑内拥有完全的军事、司法、行政和财政权,被称为特恩权。九世纪以后,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十一世纪,采邑制基本上已经废弛了。

这种土地所有制方式在亚洲也同样存在,例如在日本战国时代(十五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领主和家臣,以及家臣的家臣也是通过类似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家臣的土地是由其主公赐予的,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内则享有上述相同的权利。

十五 圣像!内战的导火线

且说拜占廷皇帝利奥三世在君士坦丁堡会战中大破人,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这就为他采取措施恢复破败不堪的国政打下了基础。为了重整军队,他下令广泛征用了教会的所有土地和其他财产。教会毫不容易才把这些财富敛到自己怀里,怎能说给人就给人呢?西方人惯有的抗争精神在那些修道士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归还财产,还俺们土地”之声此起彼伏。

和中国的寺院有所不同,教会在当时不仅是精神世界的统领,而且也统治着社会的经济。修道院利用各种特权,利用免税权,大量占有土地,剥削依附于土地的居民。国家实力被这些僧侣掏之一空,他们其实比俗人还要俗。有资料显示,到七世纪时,拜占廷帝国的土地有一半被教会霸占,严重威胁了帝国本身的安全。

随着人的入侵,很多修道士从被占领区涌入帝国内地,随之而起的修道院遍布各地,他们就像蛀虫爬伏在本就缩水的国土上。帝国需要的不是只会诵经的洋和尚,而是能打仗、能保家卫国的战士,这必然在教会与军人出身的利奥三世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 神女之恋 大筒木众神陨落v科技之巅重塑未 人生两个家 修仙业务太好,将掌门送上不归路 马嘉祺,我想抱抱你 七零:穿成炮灰把家卖了去下乡 荒村小福宝,满朝权贵羡慕疯了 一品真丹道 世家公子为我疯狂 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
返回顶部
document.write ('');